平泉山庄:李德裕的心灵家园
2019-10-23 19:46:2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8
  • 0

李德裕,河北赞皇人,爷爷李栖筠,唐朝中期名臣,父亲李吉甫元和年间两度为相。

李德裕少年聪颖,喜欢读《汉书》、《左传》,成为这方面专家。学而优则仕是读书的人法则,但是李德裕不喜欢为官,对科举毫无兴趣,好在他生在官宦之家,按照规定享受祖荫,不经科考直接补任校书郎。

父亲的人脉加自己的才华,李德裕一入官场好似猛龙过江,在地方任节度使时政声卓著,到了朝堂,面对天子,应对称心,令皇帝龙心大悦,唐文宗太和六年(832年)入相,后来遭遇牛党攻讦,外放浙西,到了德宗开成五年(839年),又做了宰相。武宗继位后再度为相,李德裕破回纥、平潞泽,武宗皇帝进封他为卫国公,食邑三千户,达到人生的顶峰。一生历经宪、文、武、宣宗四朝,功业超过其父。

李德裕一生的荣辱与牛僧儒有极大关系,两人结怨在其父亲李吉甫,宪宗年间,牛僧儒、李宗闵参加科考,李吉甫说他们有舞弊之嫌,虽向皇帝进言,二人受了责罚。后来牛僧儒、李宗闵弄着大事,渐成一党,加上与李德裕政见不和,朝堂之上分为牛、李两个派别,不断恶斗,李德裕这一派得世时,牛党散落天涯,牛僧儒一帮得势时,李党又被贬窜海角。

武宗死,宣宗继位,他讨厌死了李德裕,树倒众人推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争先恐后说德裕坏话,宣宗借机将李德裕贬到天涯海角,到海南任了涯州司户参军,李德裕没等到龙心回转,死在涯州。

李德裕是个读书人,不太喜欢官场。官场犹如战场,进去就很难全身而退。首先你得伺候好上级,该拍马拍马该上货的上货,其次得平衡好同级,你好我好大家好,大家好才是真的好。其三得庇护好下级,对下属的不法行为,需要睁只眼闭只眼,有财大家发不能吃独食,他们才能拥护你。其四得照顾后黎民,赋税征收要有度,既不让他们饿死,又不能让他们吃得太饱,这样才能让他们安份身已,自己也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但是由于家族原因,还是走了进去。读书人非常为难,不读书无以博学,读了书就会产生扶明君平天下志愿,出将出相位极人臣时,感觉志得意满雄视天下,但转身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,又觉得非常烦燥,特别向往那种林泉月下优游观月的生活。

人生机乎是无法选择的。或者生在草野老死林泉,空有一身抱负而无机会一施拳脚,或叱诧官场,在荣与辱生与死的边缘游荡,想归隐泉林,也是不可能的事。你想你纵横官场,收获名利的同时,也会得罪各种各样的人,如果你一直大权在握,他们对你无可奈何,一旦失权去势,那些人翻过身来,不将你整个半死?

尽管人生无法选择,但意淫一下还是可以的。生在草野的人可以幻想自己有朝一日高居庙堂发号施令,做个黄粱美梦。在朝堂中辗转的人,也可以选一山林造个宅子,做为自己退隐时的安身之所,也是无奈的选择。

洛阳做为东都,是官员们理想养老归宿之所,当时王公名臣纷纷在洛阳购地建宅,观德坊、修善坊、修文里、履道里是当时权贵的理想建宅地,武三思、太平公主、寿王、白居易、裴度等皆在东都建宅。李德裕父子也不例外,他们到东都寻找栖身之所,城内没有合适的地方,就到城外山林间寻找,这一找还真发现一块仙地。

这块仙地位于伊阙西南一条沟里,沟四围十二峰簇拥环抱,沟内平地涌出无数泉眼,最大的有四眼,泉眼日夜流淌汇聚成河,由于水温较高,谷内气温较低,冷热相激腾起阵阵烟雾,山峰林泉在烟雾中隐现,真如人间仙境。此处平地涌泉,人们称之为平泉。

李德裕大喜过望。他一生酷爱黄老之术,对于北魏一来风行的佛教则嗤之以鼻,黄老之术主张在清静无为中洞见天地之理,参悟人生的玄机。他在官场的喧嚣声中寻求静默,每晚夜深,盘膝独坐,冥想自己在大山深壑中进入无我状态。他多次在禅定中见到一个地方,一条花坞里,泉水遍地汇流成溪,远山近树在烟雾中奔腾……

而平泉沟正是他梦中的地方。这地方有几处旧居,一问才知道是乔处士居所。乔处士于天宝年间躲安史之乱,从长安来到这里,买了片宅地建了几间草屋,现在乔处士的后人居住其间。李德裕出足了价,乔处士后人虽将这处宅子卖给了他。

按照梦中仙境,李德裕亲自设计平泉山居。他将平泉沟划成五块,第一块地种花。凡在洛阳能成活的花木,牡丹、芍药、梅、兰、竹、菊等等,无论多远也要移过来。第二块布石,搜集天下奇石,太湖石、河洛石、黄山石、灵壁石等,凡能卖到的,不惜一切代价卖来。第三块地种茶。洛阳天气较寒,适合生长的茶也就是毛尖,但李德裕不服,将四川、云南、福建的名茶移植过来,活没活、收成怎么样,没有具体记载。

第四块地种树。天下名树樟、楠、梓、桐、松、柏,运来种上。第五块地为主宅,有上房、厅堂、侧房、耳房、茅房、厨房一应俱全。在这五块地中间,依据溪流落差,建堰挡水,下流百尺成瀑布状,瀑布下有潭,潭外依据水势及流向,建百余亭台,亭台间用小桥木廊相连,真是亭台楼榭错落小桥流水纵横的良苑仙居。

庄园建成时,李德裕还在江南,画工将庄园绘成图画让他看,他通过想象,在《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》中,对平泉山庄做出这样描述:

……春思岩花烂,夏忆寒泉冽。秋忆泛兰卮,冬思玩松雪。

晨思小山桂,暝忆深潭月。醉忆剖红梨,饭思食紫蕨。

坐思藤萝密,步忆莓苔滑。昼夜百刻中,愁肠几回绝。

……

李德裕最喜欢平泉山庄里的两块石头,一块是睡眠石,颜色浅黄,冬暖夏凉。另一块是醒酒石,浑身赤乌,躺上去清凉似水,两石各丈余,仅容一身。李德裕曾告诫子孙,你们谁要是把两块石头给卖了或弄丢了,谁就不是我的子孙。

平泉山庄建成后,李德裕或在朝堂助皇帝协理天下,或到地方作刺史造福一方,几乎没有时间到平泉山庄享用。据李德裕年谱及史书记载,李德裕一生在平泉山谷居住时间不超过一年。

尽管身在山外,心却常系山庄,在他一生遗留数百首诗中,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庄,可见平泉山庄在他心目中的位置。

李德裕没时间享用平泉山庄,但这地方却成了白居易白乐天的乐土。白居易早期和李德裕关系较好,他推荐了自己堂弟白敏中,李德裕非常照顾,白敏中一飞冲天,官越做越大,但不知何因,白敏中更喜欢牛僧儒、李宗闵,这下伤了李德裕的心,疏远了白敏中,也疏远了白居易。

白居易在洛阳闲赋,没事时常自带酒菜到平泉山庄宴乐,甚至什么也不带,直奔平泉山庄讨要酒菜。下人认识白居易,知道他是朝中大官,也是李相故人,反正花不着自己钱,既然来了,好酒好菜好招待,老白喝醉了,就躺在醒酒石上醒酒。

白居易《醉游平泉》诗中说:狂歌箕踞酒尊前,眼不看人面向天。洛客最闲唯有我,一年四度游平泉。

在《冬日平泉路晚归》写道:山路难行日易斜,烟村霜树欲栖鸦。夜归不到应三事,热饮三杯即是家。可见老白对平泉山庄的喜爱。

公元846年,李德裕外放任荆州节度使,九月被贬为东都留守,年底回到洛阳,847年再贬为太子少保,分司东都,在平泉山庄安稳一段时间,848年贬潮洲司马,没多久被贬为涯州司户参军,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平泉山庄。。

李死后50余年,唐亡,他的后人在平泉山庄居住到五代时,再后来废弃,睡石不知所终,醒酒石被宋徽宗运到开封,北宋亡,金将石运到北国,没了下落。

平泉沟与北边的张沟、毕沟一带在东汉时是皇家狩猎场,汉亡废弃,公元418年5月,白马寺僧人释妙琦在平泉沟东南侧平台上建平泉寺,唐太宗、武则天、唐德宗等十二位帝王到此参禅礼佛,鉴真大师早年往来于京洛之间,在此访问修行,留下许多传说与故事。

李德裕讨厌佛教,他将平泉山庄建在平泉寺北约两里处,平泉山庄先废,再后来,平泉寺毁于战火,目前平泉寺旧址是明清时建筑。

平泉寺位于今伊川县城关梁沟村。现在的平泉沟,荒草没径野树参参,唯有平泉寺钟声悠扬泉水铮铮。人兴盛不过百年,树茂盛不过千年,唯有山川河流万年悠悠,想到此,怎不让人气短?

人生无法完美。李德裕有权有钱,但是却没时间,平泉山庄是他想象中的福地,在心中拥有这样一方福地,无论身处何境何地,灵魂有所归依,也是种福份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